打捞身边历史 青少年口述历史培训基地招募志愿者

2014-12-21 08:40: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刘玉锋 匡萍] [编辑:张鼎峰]
字体:【

  

  活动结束后,很多人当场报名要求成为口述历史的志愿者。

  我们的计划

  1、三湘都市报与华声在线、湖南图书馆等,打造一个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的口述历史网络实践平台,将我们的成果定期在网上呈现,让更多的网友参与口述历史的记录。

  2、加强对青少年口述历史的培训,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将择期举办湖湘青少年口述历史征文大赛,发动青少年有意识地去收集身边的历史。

  3、招募和培训社区口述历史志愿者,发动志愿者进入社区,做相关主题的口述历史记录整理。

  4、成立口述历史相应的组织机构、社群,定期举办专门的口述历史研讨会,以及口述历史成果展,进行个人回忆录、家史、专门史的整理和出版服务。

  声音

  民间个人记忆

  让历史更丰满更充实

  中国历来有官史和野史的传统,但大家发现二十四史说的并不全是真话,而在野史里面、笔记里面,大量的个人记忆里却有着历史的真相,所以中国这个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口述史近年来已成为史学界的显学,按我的理解,口述史是属于野史的一部分,它不是官修史。当然以省图这样的国家机构来做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学术含量很高,它可能进入到官史素材的一部分,但从定位上来说,它可能还是野史性质。野史的好处就在于,它充满着大量感性的个人化素材,它会在官史大的历史轮廓的描述之外,填充各种视角和真实的细节。打比方的话,官史是骨架,野史就是血肉。所以我觉得民间个人记忆是非常珍贵的,它涉及到我们历史的丰满感和充实感。

  最近龙应台在台湾发起了国民记忆库,我觉得这个理念很好。我们对记忆的保存是不分名人还是平民、不分国家角度还是个人角度,每一个人的记忆都是重要的,所有人的记忆加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民族的记忆。

  ——龚旭东(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副总编辑)

  我们身边

  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人和事

  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人和事。记得我刚到湖南图书馆的时候,常碰到一位老人,穿一件很粗糙的毛线衣,裤子屁股后面还有两个补丁。我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的老馆长,湖南图书馆的很多古籍都是经过他抢救、组织人运到湖南来的。他对自己非常节俭,但在玉树地震、印尼海啸中一次捐了11万一次捐了8万。这样的人就值得我们来做口述历史。我的母亲也有78岁了,她经历了解放战争、土改,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她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她的故事,当我们细细去倾听的时候,我们会慢慢进入到那个历史场景中去。关于历史的那一道色彩、那一份温度,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邹序明 (湖南图书馆副馆长)

  从报道到平台

  近年来,三湘都市报加强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挖掘和整理,鼓励并带动读者打捞身边的历史。本报不仅推出了一系列专题历史报道,并由专题专版的报道延伸推进,整合资源,成立了湖湘口述历史研究实践平台暨青少年口述历史培训基地。

  《不能忘却的记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10万字首度挖掘秘密战线上的湖南人故事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一部讲述湖南和平解放的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一份由毛泽东发给程潜的秘密电报,引起本报“记忆”版的关注,并刊发了一位文史爱好者撰写的专稿,讲述一位名叫周竹安的长沙人受周恩来遣派潜回家乡,用秘密电台搭建和平之桥的故事。遗憾的是,秘密战线上的周竹安没有一张公开披露的照片。“记忆”留下征集图片的电话后,周竹安的外孙女婿张亦军先生第一个打来热线电话,提供了大量珍藏照片与资料。

  由此,三湘都市报推出《不能忘却的记忆·永不消逝的电波》特别策划,通过寻访后人、资料挖掘等工作,报道了陈赓、李白、黄慕兰等16位湘籍“红色特工”。报道推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读者将文章剪下来留做资料,更有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读者来电、来信提供线索。系列报道共推出17期,总计10万字以上,刊发了近百张珍贵历史图片,是湖南媒体首度讲述秘密战线上的湖南人故事,留存了珍贵的湖湘红色历史。

  《赵元任的老镜头》

  珍贵图片首度披露大师与湖南渊源

  2012年2月6日,中国粉末冶金之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培云在长沙逝世,享年95岁。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大师,也是中国著名语言大师赵元任的女婿。他为人十分低调,媒体对他鲜有报道。2012年清明之际,本报通过他儿子、学生的讲述和一组珍贵的老照片,首次全面回顾了黄培云的求学之路、创新成果、忧国之心,生动再现了重创新、淡名利的大师风骨,这也是国内媒体对黄培云的独家纪念报道。采访中我们得知,100多年前,赵元任拍摄了万多张照片,由家人珍藏多年。本报记者花费了数月与其后人沟通,获得了全国独家刊发赵元任照片的特别授权,策划了“赵元任的老镜头”独家系列报道。其中,不少照片是全国首次公开披露,具有独特的文化史料价值。

  《打捞身边的历史》

  从寻根民族英雄孙开华到搭建湖湘口述历史研究实践平台

  孙开华是湖南慈利人,著名的湘军台湾抗敌民族英雄,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故事。为了寻找孙开华的足迹,他的后代孙培厚、孙健等7人,花了将近十年时间四处寻访,拼接身边的家族历史。2014年4月27日,三湘都市报报道了孙氏后人的寻根故事。为倡议更多读者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了解身边的历史,三湘都市报同时联合湖南图书馆、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等,共同推出“打捞身边的历史”系列专题。

  2014年10月27日,建馆110周年之际,湖南图书馆举办了以“口述历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湘都市报进行了相关报道,并与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等征集湖南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为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多次沟通后,三湘都市报、湖南图书馆决定联合湖南师范大学,成立湖湘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基地暨青少年口述历史培训基地,推动“打捞身边的历史”活动的深入开展。

  感言

  留住我们的根

  龚旭东老师一句“历史是我们的根。”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心。我们要留住自己的根!口述史的对象是那些有历史阅历的人们,他们具有不稳定性,也许明天就会有一段未被发掘的历史消逝,因此对口述史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是紧迫的。讲座中感受最深的是,关于抗战老兵的采访视频。看着那些身佩勋章又年老的老兵们激动、满含泪水的诉说,心中的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确实经历了一场洗礼。历史是我们的根,它不只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每个人身边都有活着的历史,于我们这些学习历史的大学生来说,掌握口述史方法,更好地记录这些活着的历史,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责任!

  —— 宫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

  参加本次口述史讲座我获益匪浅,正值国家公祭日,身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似乎再一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担,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两位老师全方位地讲解了口述历史的具体流程与执行方法,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和运用,都有助于我们日后实践工作的开展。他们还传递了一种大众社会史观,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每个人都可以发掘探索自己身边的历史。作为历史学的后备力量,我们应继续努力,把口述历史发扬光大,成为口述历史的传承者和发扬人。

  ——王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他们的记忆

  在湖南图书馆口述历史团队寻访老兵的过程中,很多湖湘抗战老兵留下的口述历史细节,震撼人心——

  她用嘴将我头部的脓血吸出来救了我一命

  我所在的部队,被调往常德保卫战的战场。在这次保卫战中,我头部受伤,一块弹片插进了头顶右后方的位置,被送往了军部后方的伤兵医院。当时药品稀缺,伤口很快就感染了,高烧达到41度,情况非常危险。部队的一个女护士长戴舜华用嘴将我头部的脓血吸出来,第二次从战场上救了我一命。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时刻回映在我的脑海中。当时,那个护士长端来一盆清水,大家都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护士长突然将我伤口上的一块纱布猛地一扯,接下来,护士长一口一口地用嘴将伤口里的脓液吸出来,吸一口就用清水漱一下口,到最后,戴护士长累得几乎晕过去。3个月后,我奇迹般康复了。出院后,我想要当面感谢这位护士长,却再也没有见到她。端午节前,我与堂弟一起挑盐蛋、粽子各150个到衡阳三塘伤兵医院慰问。那医院是一座关帝庙,我去时才发现,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一打听才知道,我离开医院数日后,敌机来袭,人员疏散,只有戴护士长留在病房陪伴不能行走的伤员。正好那时一发炮弹击中大殿,土墙倒塌,戴护士长被埋在土堆里。这成为我一生的遗憾。虽然没办法当面感谢,但我会记住她一辈子。

  ——老兵谭昆山口述

  摘自《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湖南图书馆编著)

  招募

  湖湘口述历史研究实践平台致力于打造面向青少年的口述历史培训基地,培养更多的青少年文史爱好者,同时举办口述历史征文大赛,并走进社区,深入家庭,进行“家族志”多主题的口述历史实践活动。如果你想成为我们的志愿者,请拨打电话0731-84329424,或加入QQ群423296485。

今日热点
焦点图